山中青年:中国美院毕业的她,在莫干山下开了间陶艺工作室!⑨


画板 1.jpg


要知道,制作、出窑一个完美的瓷器,水和土,是两大先决条件。这也就是千百年来,景德镇一直被称为瓷都,并且聚集了大量的陶艺人才的原因。而莫干山虽然也有“瓷之源”,但或许山水之秀丽远远盖过了陶瓷制作本身,所以当我得知潘佳鑫居然在莫干山开起了个人陶艺工作室,以外行人的角度,着实有些不理解。

从热闹熙攘的集镇,沿着省道进入北湖村,远远就有一栋干净简单却很耀眼的建筑,矗立在路旁,白色的粉墙上“大美陶艺”四个字清晰可辨。而当你沿着一条陡坡,推门走进这个世外桃源,山石、香樟、昆虫、鲜花,我好像感受到了自然的礼赠,也略微明白潘佳鑫选择在这里开工作室的原因。

画板 2.jpg

画板 3.jpg


首先是对于家乡山水的执念更重要的则是对于陶瓷艺术的执念

“人都是在两个选择之间,找寻一个自己更喜欢,更未知,更有探索欲望的路,继续走下去。对于我来说,陶瓷艺术,就是这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一条路。”

画板 4.jpg


从中国美术学院陶艺专业毕业后,潘佳鑫走过了大江南北很多地方,苏州、山东,最后却打算回到家乡扎根。而在开个人工作室以前,她常常被人叫做“潘老师”。因为在国际学校担任美学方面的老师,孩子们特别喜欢这位“与泥土相亲,和草木为友”,有着一双巧手的潘老师,因为她会化腐朽为神奇,泥巴成了他们表达自我交流思想的途径。“那样的日子,平淡也踏实,但如果想要成为艺术家,就不能在这样安逸的环境下,必须打开自己,常常和自己对话,学会觉察”。

这一次与自己对话的结果就是,潘佳鑫回到了家乡莫干山,扎根故乡的泥土,在和四季风物的对话中,探索大美之意。

画板 5.jpg 

画板 6.jpg


和草木山水一起,在山里过隐居的日子

陶瓷,是“泥和火的艺术”,从选择这门专业开始,就注定了你是和草木泥土打交道,意味着你不可能打扮得精致美丽,坐在宽敞的办公室吹空调。冬天的寒冷,夏天的酷暑,都成为了陶瓷创作的阻碍,但换一个角度,他们又是四季风物,是你所有作品的灵感来源。

画板 7.jpg


“想要更好地感受、传达自己的思考,也许把自己沉在山野间,是我当下内心最大的需求”

从已经习惯的都市,回到自然乡野,不仅仅只是居住地点的改变,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的一辈子看上去不短,然而真的思考一下,可为之时、可为之事,却并不多。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发现自己真正想要走的那条路。”

画板 8.jpg


该怎么走,又该何时停下,或许潘佳鑫很早就有了打算 

自从大学选择了陶瓷艺术专业,陶艺就如同一种神秘的力量,引导着她,指引着她,也启迪着她。当她还是学生时,陶艺或许就是“捏泥巴”,而当她成为潘老师,陶艺又成为启迪孩子们美育的一种方式。但不论何时何地,陶艺成为了她的“DNA”。

即使是当年毕业,大多数同学们为了就业放弃所学专业,改行做起了销售、银行职员。而潘佳鑫却是一幅老神在在的样子。“我想要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陶艺工作室,不论大小,只要能够创作,能够表达我内心的思考,对世界的思考,就足够了”。

画板 9.jpg

画板 10.jpg


从最早和同学合开工作室,到后来兼做一些陶艺启蒙培训,再到如今回到山里,潘佳鑫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很幸运,我坚持着我所钟爱的,不论是创作还是做培训,陶艺一直是我工作的核心;很幸运,面对越来越商业化的艺术产业,我坚守住了初心;很幸运,我曾经认定的路,如今依然可以坚持走下去”。

画板 11.jpg


采访当天,我有幸见证了“开窑”的瞬间。当挽起衣袖,扎起马尾辫,刚才那个一说话就笃悠悠的文艺女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兴奋、果敢、又时刻保持着创作欲望,沉迷于陶瓷的艺术家。“以物喜,而不以己悲”,纵使毕业多年,和陶艺打了多年的交道,但潘佳鑫脸上,那种为了作品而雀跃、激动、忍不住的小骄傲甚至为了一个小瑕疵而遗憾的表情,一览无遗。那一刻,即便你再不懂艺术,你也会被这样的人所感染,她就像是一位魔术师,能够带你走入艺术的世界。

画板 12.jpg

画板 13.jpg


器为民用,方为大美

从学生时代创作的作品,毫无遮掩地表达内心想法,以至于老师,都常常感叹作品之“奇葩”,想法之让人看不懂。“当时是怎么展现自我,怎么来,我那时很少在乎旁人的评价,表达自己是那个阶段最舒服的创作过程”。而组建了工作室之后,这样的自我渐渐退到了二线。让那些从未接触过陶艺的,让那些对生活有品位力的,让那些想要通过陶艺表达自我的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共鸣,成为了她创作的理念。如果可以,潘佳鑫说,自己想成为,能够孕育出花园的那种土壤,吸收、反哺。 

画板 14.jpg

 “生活需要仪式感,也需要美,装置艺术是大气磅礴的美,生活的美则是润物细无声的。”


普通日常与艺术到底相隔有多远,也许,只是一件器物的距离

当现代人选择越多,其实受到的局限也越大,你能买到的大多数日常用品都是产自工业化的生产流水线,而我想做的则是带着美好意愿的器物。”

在大美陶艺的展示空间,日常器特别是食器占了很大一部分空间。器物与日常融合在三餐四季中,又恰如其分地融入餐桌和居住空间,这就是潘佳鑫现阶段要做的事情。一个茶杯、一个饭碗、一个菜碟,器物能够见证爱物之人成长的重要环节,并成为他的一部分。“器物因被使用而美,美则惹人喜爱,人因喜爱而更频繁使用,彼此温暖、彼此相爱,一起共渡每一天”。

画板 16.jpg

画板 17.jpg


常常会有这样“惜物”的人,来到工作室为自己和家人挑选“顺手,从心”的器物。“当小孩子,从妈妈手里接过我制作的一个碗,然后捧着它,好好吃饭。这个碗带着我的灵感瞬间,符合他的生活习惯和使用方式,能够陪着他十年甚至更多时间,我觉得就是一件特别开心的事情。”泥土能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从胚胎到最后烧制成型,被捧在手心里使用、呵护,这就是一种对生活和生命尊重的态度。

画板 18.jpg


当采访接近尾声,潘佳鑫终于回答了我的问题,为什么回到德清。和其他官窑相比,德清窑作为“器为民用”的“民窑”,所做的大多是生活日常用器,食器、酒器、陶罐等。虽然这些器物并不昂贵,但却是真真实实地提高了大家生活品质,用器物本身之美,把生活变得更美。“以前德清人都在用德清窑所出的瓷器,而我想做的是把这样的传统延续下去,做出能为民所用的美好器物。这个世界上没有艺术,只有存在的艺术家,我所做的是把我感受到的艺术,在生活中展现出来而已。”

 

-END-

文章来源:小镇莫干

……………………………………

莫干山镇

杭州日报

联合出品

联系电话:0572-805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