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干山论剑

2022/3/22 17:53:25 文章来源:爱德清

【百年莫干】第八期


       莫干、莫干,试问中国的名山中,除了莫干山,还有哪座山以铸剑人的名字命名!每每提起莫干山,人们总会联想到论剑,乃有当前思想与智慧的高原高峰、科技与人才的基地高地——莫干山“论剑谷”的打造。


莫干矗空参北辰


       北纬30度所经之地,是地球上最亮丽的区域,良渚文明就在这条纬线上。有学者说,中华文明的源头曾是满天星斗般地分散在中华大地上,充满神话色彩。譬如天目山,《山海经》称之为“浮玉之山”,莫干山属其余脉,是离良渚文化核心区最近、最高的山峰之一,当先民们驾驶着独木舟,往来于良渚古城与中初鸣制玉坊之间,莫干山想必是他们导航的参照物吧。宋咸淳末武康知县董嗣杲就做过这样的设想,“苕溪直西山嶙峋,莫干矗空参北辰。”


        然而,气候变化引起江河高涨或海侵,使该地区成为水泽环境,以致良渚文化消退,吴越文化升起。


       历史进入到春秋中期,吴越还被中原视为蛮夷之地,甚至被嘲笑连战车都不会造,而另一个史实是,一些特殊的工艺如吴钩、越剑却早早地领先于长江以北。在先秦典籍里,不乏如“阖闾之干将、莫邪……此之古之良剑也”(《荀子》),“良剑期乎利,不期乎莫邪”(《墨子》),“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战国策·齐策》,苏秦游说齐王)这样的记载。干将莫邪是宝剑的代名词。


1.jpg

▲周庆云题周吴干将莫邪夫妇磨剑处


       春秋晚期,吴越一带的铜铁冶炼业十分发达。《越绝书》“宝剑”提到“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子,此二人甲世而生,天下未尝有”。但干将和欧冶子在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早就有学者表示怀疑,一说认为,吴人称将为匠,干将可能是指干国的工匠,欧冶子可能是指瓯地的冶匠,有一定的道理。虽然传说不能当作史实,但传说往往能艺术地反映历史的本质方面,至少可以说明春秋晚期吴越一带的冶炼业已是相当发达。干国,故城在江苏扬州。干国人体格健硕,善铸造兵器,后与邻国吴国人有过一场大战,干国少年纷纷组织起敢死队,最终未能阻止被灭国的悲剧。幸存下来的一部分干国人与吴国人结合,称“干吴”或“吴干”,甚至直接称“吴”为“干”。干国人失国,以业为姓,从这个意义上说,干将是一个无名英雄。而干将之妻莫邪,则很可能来自干国的胞族,同样擅长铸造,二人的结合乃有“周吴善冶工,姓氏存干莫”。通常认为,干将铸剑在莫干山,欧冶子铸剑在龙泉。莫干山与龙泉,不仅留下了铸剑的若干遗迹,更有许多优美的铸剑传说存在于祖祖辈辈的口耳之间。


2.jpg

▲周庆云题剑池  


       须知,在那个只有国王、贵族才有自己完整姓氏名字的时代,干将莫邪怀着单纯而执著的信念成就了他们的事业,而他们的精魂则若两朵耀眼的幽兰,被铸剑炉火照亮于永恒的时空。


莫干仙俪史称之


       传说吴王阖闾命干将、莫邪二人铸剑,三年之期将尽,熊熊的炉火始终不曾熄灭,铁水却任性地不肯凝聚。莫邪当然知道干将的叹息,一旦到了约定期限.他们就必须交出一样东西:剑,或是命。也许,当初干将、莫邪奉命去铸剑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结局:铸不成,必死;铸成了,以王的个性,又岂会让他俩苟全性命?干将夫妇决定赌上一把。


       转眼三年过去了,他俩却只能站在炉边,任凭那铁水发出哧哧声,无可奈何。难道还要和师父一样吗?炉火映红了干将的脸庞。炉神需要祭品,剑嗜人血,第一个喂它的便是铸它的人。这是师父曾教给他们最重要的一句话。


       莫邪没有回答,只是以几乎同样的神情凝望着炉火。烈焰嘶嘶地吐着舌头,不时地蹿上来舔着她的脸颊。她转过脸望着自己的丈夫,又回望炉膛里赤红的火焰,两人依旧相顾无语,师知烁身以成物,吾何难哉!


       于是乎,莫邪纵身一跃入炉中,血红的炉火吞噬了她。一时间,地动山摇,火光冲天,炉神因饱食而欢腾,两柄纯青的剑忽然飞起。此即雌雄剑,以干将、莫邪的名字命名,举世无双。这大概是我们很早就已经知道,并且不断温故而知新的传说故事。


       在女孩子的眼中,它代表了一种矢志不渝的爱情,没有人能将他们分开;而在男孩子的眼中,它是西方寓言里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谁拥有它,谁就有了所向披靡的力量。


3.jpg

▲雌雄剑  望阳绘连环画


       “莫干仙俪史称之,双剑难追化去时”,大约干将莫邪的传说生成时,铜剑已经衰亡,铁剑正盛行。瑞典人丁格兰著《中国铁矿志·中国之铁业》推论,铁矿石及炼铁所用木炭中所含磷不多,在古代的铸铁炉内实不易发生相当温度,使铁充分熔融需加相当的磷份,熔融方易。中国古人从经验上发现融铁吸收骨质后较易铸作。如《吴越春秋》所载:“干将作剑……于是干将之妻莫邪乃断发剪爪投入炉中……”由此可见古代的确屡试加入有机物质,而认为有某种神秘作用。日本人村上板藏就曾在辽阳鞍山铁矿发现一千年炼铁遗址,留有兽骨,足见契丹人亦曾用此法。如果确认干将莫邪剑的成分已经含铁,那么将比欧洲最早出现的铸铁技术早了一千九百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发明啊!某种程度上,干将莫邪堪称铁器时代的鼻祖。


       周庆云《蘧庐续咏》其一云:“稍近芦塘寻剑穴。”并注:“庐在芦花荡下,荡或作塘,相传有吴王宝剑坑。”阜溪源起莫干山剑池,流经山麓市镇三桥埠。诗人柳亚子一行1928年游莫干山,归时同行者中有人不小心把小刀坠阜溪中,柳亚子遂想起干将莫邪故事,戏赋一绝句:“宝刀珍重海东还,脱手洪波岂等闲。应是莫耶精爽在,故教飞去奠灵山。”


4.jpg

▲三桥埠出土战国青铜剑


       无巧不成书,1993年,三桥埠花园山炸山石建溪丝厂,一个叫赵建钢的青年在工地上运石,偶然发现了一处古墓,惊现一柄青铜剑。剑身虽有些残损,断成两截,但拼起来足有33厘米长。后经专家鉴定,为战国时期的青铜佩剑。此事使莫干山铸剑的真实度显得更加可信。


千载山犹号莫干


       干将莫邪铸剑的地方在何?宋以前诸书皆未明言。


       宋嘉泰《吴兴志》引宋《馀英志》云:“(莫干山)上有铸剑池,水常清澈,水旱祷焉。侧有磨剑石,世传吴王铸剑所也……今铁工造刀剑,磨以山之石,淬以池之水,则铦利倍常。”莫干山剑池由是进入有记载的文字,并很快发展成著名的景点。明初“莫干剑池”已列为“武康八景”之一。清道光《武康县志》卷首图考之《莫干山图》上,犹能看到前人摩崖题刻“莫干剑池”。


5.jpg

▲莫干山图  清道光《武康县志》


       及至清雍正《浙江通志》:“世说吴王铸剑于此,取莫邪、干将之义以名。”首次将莫干山与干将莫邪合二为一。待20世纪20年代,儒商周庆云造访莫干山,山犹号莫干,但“莫干剑池”四字不可得见,于是在仿佛其处补书“剑池”二字,另在剑池旁一呈侧卧状巨石上用篆文书“周吴干将莫邪夫妇磨剑处”。这两块摩崖石刻以及后来慕名而来在剑池之畔留题的名人诗词,使得那些离我们或远或近的故人故事,又鲜活起来。


       江湖论剑,直指莫干山。风靡一时的武侠小说都热衷于写到莫干山,包括在金庸先生的笔下,《越女剑》中的“风师哥当下随着……来到莫干山上的铸剑房,只见有一千余名剑匠正在铸剑,只是其法未见其善,于是风师兄逐一点拨,此后吴剑锋利,诸国莫及。”


6.jpg

▲莫干山干将莫邪雕塑与剑魂摩崖


       1984年莫干山会议使莫干山再度名声大噪,会议之所以选址于莫干山,包含着与会者对干将莫邪舍身铸剑精神的尊崇以及对春秋时期思想自由和活跃的向往。缘此,莫干山管理局在剑池之上塑了一尊干将莫邪雕像,莫邪持剑在前,干将抡锤于后,使莫干山成为铸剑传奇的永久落脚地。后又陆续请书法名家留下“试剑石”“剑气冲天”“剑魂”“说剑亭”“试剑亭”等新题刻,使游人至此增智放怀,高扬理想主义,焕发时代激情。


7.jpg

▲姜东舒题试剑石  


       1988年秋,原德清县文化馆馆长郭涌创作出了电视剧本《莫干剑》。1989年由湖州电视台拍摄,同年在莫干山举行首映礼,由影视演员周笑莉饰莫邪,郗雷饰干将,并请到国务委员王芳题写片名,在国内各电视台播映。此为湖州第一部本地题材、本地剧本并在本地拍摄的电视剧,比西安电影制片厂与中国台湾电影文化公司联合制作的同题材古装电影《将邪神剑》(1993年)早很多年。值得一提的还有,郭涌先生在《莫干剑》中,不仅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还多次强调“但铸农具,不炼兵器”的和平愿望。


8.jpg

▲王芳题莫干剑


       有道是,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起来,倾力一搏,像干将莫邪一样,把生命炼进自己的剑里,让自己化入剑魂。今日,我们登临莫干山,千年剑气尤在,心中似秉一剑,远眺则英爽之气升腾如烟,实因是山有宝藏,是山有品格,是山有传统。少长咸集,群贤毕至,未来的莫干山论剑谷,更有机会承载科技与智慧的碰撞,人文与思想的激荡。


-END-


作  者:朱   炜

编  辑:陈羽然

执行主编:归李喆